杭州日报报道:封封书信中,爱从“单箭头”变成“双向奔赴” 市关爱孤儿基金会:给散居孤儿更多心理援助
For a living planet
长江实验小学四(6)中队的同学在“纸短情长”主题班会上分享自己收到的来信。
见习记者 王泽英
你还在手写书信吗?很少了吧!近日,由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组织的“感恩书信大赛”,把一群互不相识的中小学生“牵”到了一起。
“如果有困难记得找我,就算十万八千里,我也帮你渡过难关;如果有开心的事,也记得和我分享呀!”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六(1)班的周勇楠同学,在给凤凰小学六年级的小蒋同学的信中这样写道。是什么奇妙的缘分,让两个互不相识的同学建立了联系?
一次书信大赛引出感人后续
前不久,市关爱孤儿基金会在所资助的100多名孤儿和事实孤儿中,推出了“感恩书信大赛”活动,孩子们纷纷来信来稿。“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活动,让孩子拿起笔,以‘家书’的形式,向身边的亲人、老师和同学倾诉和表达感恩。”基金会秘书长楼时伟告诉记者。
“当看到爷爷交给我爸爸的遗物——一块手表时,我知道,那是爷爷要我们珍惜时间”“我把端午节香囊挂在了床头,这样我就能闻着香味,时刻想着这是远方的你们默默地在关爱着我”……孩子们的笔触虽然稚嫩,但情真意切、令人动容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一些来信中,部分孩子流露出了无助和敏感的情绪。能否借助这些信件,让学生们更多地感受来自同龄人的温暖?为此,基金会工作人员来到长江实验小学和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演讲,同学们读了刊登在基金会内刊《关爱》报上孤儿们的来信,被同龄人的故事深深打动,纷纷表示要与他们交朋友,延续“书信大赛”。写信,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。
“内容不用誊抄,文章也不会被打分,把自己的所思所想、真情实感写进去,就是满分了。”长江实验小学四(6)班的语文老师陈卓乐告诉学生,不要把这次写信看成习作,而是和朋友的一次书信沟通。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六(1)班班主任许菁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:“不要把那些孩子当作弱势群体去帮助,他们更希望做你们的好朋友。”
同学们在《关爱》报上找到自己的朋友后,纷纷动笔给对方寄去了书信。据了解,两个班级的同学共给基金会资助的孩子写了73封信。
不曾谋面的孩子用书信传递情感
“父亲走了,我的幸福也在那天停止了。我最大的愿望是开家医院,专门治父亲那种治不好的病。”在“感恩书信大赛”中获二等奖的小徐同学,从小被领养,他在信的末尾写道“我有新爸爸妈妈了”,原来,他被堂哥堂嫂领养了。这句话,触动了不少学生,有10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给他写信,希望和他交朋友。
同学们的信,给了孤儿们极大的惊喜,小龙同学在回信中说,她是第一次收到从邮局寄来的信,为了给杭州的同学回信,她练了好长时间的字。不少同学还在信中彼此请教学习方法、共享快乐,有些信里还附带了童趣满满的绘画。
所有收到杭州来信的孩子,又纷纷写了回信。两个班级的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,先后开起了主题班会。来来回回间,这份流动着的爱从“单箭头”变成了“双向奔赴”。
“27年来,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帮扶散居儿童,这次活动的初衷是让孩子们给基金会这个‘家’写信,倾诉心中的感恩之情。让我们高兴的是,后来这些信成了友谊的‘小船’,驶向了彼岸,孩子们彼此交了朋友,有的还互相学习,这很难得。”楼时伟告诉记者,大赛中的六封获奖书信,还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永久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