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亦彤:是慈善成就了我
For a living planet
十年如一日专注援孤事业,把孤儿当亲人对待
张亦彤:是慈善成就了我
在市关爱孤儿基金会办公室头一次见到张亦彤阿姨,她身穿黑色蕾丝连衣裙,一头洋气的黄色短卷发,架一副金属框眼镜,面色红润,笑声爽朗,完全看不出来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。
得知我的来意后,张阿姨笑着低头摆摆手说:“没什么好采访的。”然而当提起关爱孤儿基金会、散居孤儿夏令营时,张阿姨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。
这份工作是意外之喜
20年前,从小在杭州儿童福利院长大的丁豪那句“我要上学”的呼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援孤爱心活动。各界人士和企业踊跃参与,捐款金额不断上升,最后达到了70多万元。1994年1月8日,国内首家孤儿基金会——杭州市孤儿基金会在众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呼唤下应运而生。
“我是2005年入职的。”张阿姨清楚地记得。1994年在杭州退休后,张阿姨不仅坚守“文艺阵地”,学习民族舞、太极剑,参加合唱团,还参与过几个电视剧和广告片的拍摄。偶然的机会,经朋友介绍,张阿姨来到市关爱孤儿基金会工作,“本想做个一两年,没想到坚持了10年。”张阿姨笑着说。
一开始,张阿姨在各家福利院奔走,为孩子们送去衣服、奶粉、尿不湿等生活用品及慰问金。“我起初不理解慈善,以为那是政府的事,其实政府有很多顾及不到的地方。对很多福利院里的孩子来说,有人能抱一抱他们都是奢侈。”张阿姨感慨道。
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,接触的孤儿越来越多,张阿姨逐渐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:慈善不光是凭一腔同情,孤儿们更需要专业化的心理干预。正是有了这份深入研究的态度,张阿姨多次到北京参加培训,一门心思专注援孤工作。
我把他当孙子一样疼
2006年,基金会更名为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,并将关爱的目光投向社会散居孤儿。
“那年我们从市慈善总会了解到,杭州市有23个散居孤儿没有结对,我们就和他们签订了帮扶合约。”张阿姨说。
来自建德的罗琳是基金会第一批受资助的散居孤儿之一,那年他才9岁,现在他已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四的准毕业生了。“当时刚见到罗琳的时候啊,他才到我这儿。”张阿姨的手在腰间比了一下高度,“他黑乎乎的,小脸圆圆的,话不多,很内向,但十分讨人喜欢。”
每年春节、六一,张阿姨都会去看望他,见他一年一年地长高,满是欣慰。罗琳每年都会写信到基金会,这些信加上优异的成绩连同一颗上进的心,让张阿姨更加喜欢这个可爱而朴实的大男孩。
“前段时间,他特地跑来告诉我,说他正在准备考研。他想读书就继续读下去,我让我孙子帮他辅导,我很支持他!”张阿姨满脸自豪地说,“这孩子很争气,没白疼!”
要走进孤儿的内心
从2010年起,关爱孤儿基金会每年夏天都会组织“快乐传递·圆梦夏日”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,至2015年已经连续举办了6届。
前5届夏令营,张阿姨都是亲力亲为,提前个把月就开始了准备工作:预定营服、购买防暑药品、投保险……张阿姨说,安全问题最重要,办第一届夏令营的时候,因为不放心小营员们,张阿姨一路跟随。“第四届夏令营里有一个9岁的小女孩,瘦瘦的,因为晕车吐了一路,哪儿都去不了,我就和志愿者们轮流在宾馆守着她。”
夏令营活动除了组织孩子们游览西湖、参观博物馆、动物园、看电影、体检,还专门安排心理老师给孩子们上课、做游戏。张阿姨表示,夏令营除了要让孤儿们走出孤独,玩得开心,更要对他们进行全身心的关怀,要了解他们的梦想,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帮助他们。
张阿姨清楚地记得,有一个姓朱的萧山小姑娘,在夏令营的梦想调查中,许下了一个旁人看来很小很小的愿望:希望可以在生日那天学着游一次泳。“后来啊我们就真的在她生日那天把她接到天水游泳馆,给她穿上泳衣,我下水手把手教她游泳,她可高兴了!”张阿姨兴奋地讲述着,双眼闪着明亮的光。
我很感恩这份工作
在采访过程中,基金会办公室的电话响了,是今年考上大学的孤儿大学生打来确认助学款的相关事宜。
从2012年开始,为了帮助孤儿学子圆大学梦,基金会根据实际情况,调整了资助政策,杭州市、二区五县市范围内考上大学的孤儿,经过资格审核后,可以得到基金会每年5000元的助学款,这是基金会在帮扶孤儿工作中的又一新举措,目的就是让孤儿学子们放下包袱、发奋读书,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。
张阿姨仔细询问了姓名、住址等信息,并叮嘱对方把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寄过来。安静的办公室里,张阿姨耐心地核对地址,做着记录,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:虽非亲骨肉,依然父母心。
放下电话,张阿姨笑着说:“你来采访我对基金会的付出,其实我反而感恩这份工作,这是我退休以来,过的最充实的10年。”
“做慈善真的是份事业,要靠企业和个人像接力棒一样一个个传递下去。”张阿姨说,“我的工作能够切实帮助到这些孩子们,我很有成就感。”